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36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4 21:47:3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五(2018年5月4日)由劉云雙為大家講述曹東義教授2012年中醫(y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醫(yī)的脊梁--廢醫(yī)驗藥危害中醫(yī)》第二章接下來的內容:1.全能細胞核挑戰(zhàn)器官解剖:細胞分化之后,“各司其職”的細胞分工,有許多有趣的細節(jié),打破了器官解剖的認識。比如,原來的器官解剖認為,肺和氣管組成呼吸系統(tǒng),肺的作用就是維持呼吸,心的功能就是射血的泵,腎就是排尿的濾過器,胃腸道就是食物加工廠和營養(yǎng)吸收的工具。2.免疫中的細胞吞噬: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它們都是以“胞飲”的方式,把細菌、病毒、破損細胞的組織碎片、異物顆粒等,先吞進來,再進行破壞消化的,就像蛇吞動物一樣,是整體吞入的。所謂“小吞噬細胞”,指的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按笸淌杉毎笔茄械膯魏思毎投喾N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3.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除了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正常人體里還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體液免疫”,特異性的體液免疫,就是抗體免疫;非特異性的體液免疫,就一般的對抗外來微生物的體液物質。4.抗原與抗體的相互斗爭:所謂抗原,就是一種能誘發(fā)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廣,如細菌、病毒、組織細胞、血細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通過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乖贵w反應過程,其具體化學變化十分復雜,人為的外在干預不容易成功,也不容易時刻不停地隨機進行。這就是中醫(yī)學所說的“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必須尊重人體的自組織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讓生命聽命于“他組織”的安排。讓我們期待劉云雙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賀劉云雙講述《挺起中醫(yī)的脊梁——廢醫(yī)驗藥危害中醫(yī)》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西方對人體的微觀世界的成就,過去人們都說這是很先進的“科學醫(yī)學”,比中醫(yī)精細準確。

                 但是,這些觀點是錯誤的。

                中醫(yī)從生成的角度認識人體,從有無相生的角度看待生命,具有大智慧。
               “大制不割”,生命的整體性,不是局部疊加的作用。
                就如同認識水滅火,澆花,洗臉的作用,不能用它的組成氫氣,氧氣來解釋一樣,生命的奧秘也不是低層細胞,分子等所能代替的。分子,細胞,不是人體,不能取代人體的感受,不能決定生命的整體性。
36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5 22:25:09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5日),由澳門針灸學會會長,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一技之長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張俊青講述《中醫(yī)近現(xiàn)代史話》,他和大家一起繼續(xù)討論針灸帶領中醫(yī)走向世界的意義。

                   這個話題,曹東義提出來并在8年前寫在這本書里,雖然說有所思考,但是由于不是針灸專業(yè)的工作者,時光匆匆又過了將近十年(書稿完成于10年前),因此,說好這個話題,論述其中的意義,絕對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們一起期待,張俊青會長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賀張俊青講述《中醫(yī)近現(xiàn)代史話》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醫(yī)針灸走向世界的復雜過程,毫無疑問,針灸外傳,比中醫(yī)理論和湯藥容易。
                   針灸看上去像一個單純的“技術”,好像沒有多少理論,很多地方也一邊應用它治病,一邊在做“針灸去中國化”,要剝奪,侵占,幾千年才形成的中醫(yī)傳統(tǒng)知識產權。

                   中醫(yī)立法,是很重要的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
                   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法律不一樣,有了法律保護,就能健康發(fā)展,否則就難以規(guī)范和傳承發(fā)展。
                   針灸外交,是帶領中醫(yī)走向世界的先鋒,積累了很多可參考的經驗。
                   美國,歐洲,非洲,都歡迎針灸,開始接受中醫(yī),中醫(yī)走向世界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36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6 22:06:51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6日),曹傳龍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yī)》。他和大家一起討論題目是:一代醫(yī)家尤在涇。
尤在涇,清代醫(yī)學家。名怡,又字在京,號拙吾,又號飼鶴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尤在涇少年時家境貧寒,曾以賣字畫為生。與同郡顧秀野(嗣立)、沈歸愚(德潛)等為摯友。
                   后隨馬俶學醫(yī),深得賞識,并協(xié)助參訂沈朗仲《病機匯論》。尤在涇早年已開始行醫(yī),但聲名未著,至晚年診治技術成熟,治病多奇中,醫(yī)名大振。尤在涇性情沉靜,淡于名利。結識了不少文人學士,在行醫(yī)之暇,以讀書種花養(yǎng)鶴等為消遣。著有《傷寒貫珠集》 (刊于1810年)、《金匱要略心典》(刊于1732年)、《金匱翼》、《醫(yī)學讀書記》和《靜香樓醫(yī)案》等,前3種對后世影響較大。

                   我們一起期待,曹傳龍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賀曹傳龍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y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清代著名醫(yī)學家尤在涇的學術成就。

                   尤在涇最推重醫(yī)圣張仲景,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研究極深,在前人有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前無古人的見解,著有《傷寒貫珠集》,形容自己的著作把張仲景的傷寒學術成就研究很透徹,就像用絲線串起了散放的珍珠,令人羨慕不已,能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尤在涇還有《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翼》研究仲景對于內科雜病的成就,張仲景生于東漢,到尤在涇的清代,已有一千多年,得仲景“心法”是很不容易的,他的著作可以用“心典”來做書名,可以說充分展示了他的成就與自信。尤在涇至晚年醫(yī)術益精,治病多驗,著有《靜香樓醫(yī)案》,另撰《醫(yī)學讀書記》,為讀書之札記,闡述古典醫(yī)理及諸家之說。
                  有資料介紹說:《傷寒貫珠集》八卷,刊于1810年。尤氏著作將《傷寒論》原文按六經次序進行重新編排,每經首訂條例大意,按法類證,隨證出方,附系注釋。有如線索穿珠,一氣貫通,故名貫珠集。其中對治法分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雜治法等,提綱摯領,一止了然。本書在諸多《傷寒論》注本中實屬上乘之作。
                 《金匱要略心典》三卷,是尤氏學習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金匱要略》的心得筆記,刊于1732年。尤氏闡注仲景經義文理俱精,辨析尤細。對少數(shù)費解的原文寧缺而刪不強予衍釋。對一些傳抄之誤予以校正,并刪后人增添的內容以及原文的最后三篇。本書對后學在理解與研究仲景著作并指導臨床都是極有禆益的。
36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7 22:02: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馬京雪 于 2018-5-8 22:14 編輯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們“一技之長,空中課堂”開講。由霍立軒與大家一起走近《中藥學》。

                    第一講總論,主要和大家共同學習關于中藥、中藥學以及本草的含義。與大家一起學習《中藥學》。

                   本次的空中課堂除了參考教材以外,還突出以興趣教學,他向大家分享初學醫(yī)之時,在《本草綱目》上所看到的三個小故事,對于學習中藥很有意義,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讓我們一起期待他的講述,帶領大家一起走近《中藥》。http://www.ynjkcy.com/zyx
                    祝賀霍立軒講述《中藥學》成功!
                   神農嘗百草,遇毒識藥性,本來只是一棵草,神農嘗過成了寶。中藥的歷史很久遠,中醫(yī)運用中藥的方法,具有大智慧,不是按照化學分析,不用“化學成分”說事。
                   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歷代醫(yī)家勤探索,世代傳承《神農本草經》。唐本草,宋本草,不斷發(fā)現(xiàn)和積累,明代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傳到世界各地,被當做中國的百科全書。

                  南方甘橘,北上成枳。
                  廣袤大地的植物,雖然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看上去不外乎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舌尖上的中國,雖然琳瑯滿目不勝品嘗,但是不出酸苦甘辛咸五種滋味;各種美妙的旋律,不外乎五音五聲。它們都和人的健康有關系,都能影響內在的臟腑,
                 酸苦甘辛咸,青赤黃白黑,對應著整個時空,進入五臟六腑,有利治病,有助養(yǎng)生。

                 草木精華,五色五味。
                “諸花皆升,諸子皆降”。輕以去實,潤而去燥,重鎮(zhèn)安神,補虛瀉實,扶正祛邪。植物的花葉種子,人體吸收之后,幫助氣血運行,協(xié)助生理機能,升降浮沉各走其道,不同性味的藥物,歸入經脈之中,分別進入不同的臟腑。

                中藥炮制,變化神奇。
                各種中藥都有自己的脾氣,為了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增強治療效果,中醫(yī)對不同的藥材品種,分別加工炮制,改變其性味功能。
                同一種藥物,蜜制則溫補,酒制則活血,用醋制則先入肝,用鹽制早入腎,用姜汁制則善止吐,用童便制則有利于調陰陽。藥證相合,以物相使,緊密契合,變化無窮。病情不同,可內服,可外用,出神入化,常有奇功。

               用藥如用兵,組方靠藥性。
               中醫(yī)為了發(fā)揮這些藥物的神奇療效,需要通過望聞問切的四診,辨別人們的體質,以及患病時表現(xiàn)出來的證情。正氣不足的,用藥補虛;邪氣                有余的,用藥祛除;氣血瘀滯的,用藥疏通。寒氣重的,散寒溫陽;痰濕停留的,除濕化痰;罘ㄇ芍,憑借智慧,千方百計,變化無窮。
藥有個性,組合作用。
               五色入五臟,五味養(yǎng)五臟。有的能入肝,有的喜養(yǎng)心,有的多健脾,有的可歸肺,有的善補腎,多個藥物互相組合成方劑,作用屬于“集體效應”,不是哪個藥物,或者哪個成分的作用,是“整體涌現(xiàn)”的“合作用”。

36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8 22:17:37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2018年5月8日),今天晚上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中醫(yī)基礎理論》的第一課。
                   主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是中醫(yī)學?中醫(yī)學理論體系是如何形成和發(fā)展的?以及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讓我們共同期待張海濤的精彩講述,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中醫(yī)基礎理論》,重新溫習基礎知識,以增長新學識。
                   張海濤   主治中醫(yī)師、執(zhí)業(yè)中藥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會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會員;世界中醫(yī)藥聯(lián)合會協(xié)會一技之長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河北省優(yōu)秀青年中醫(yī)骨干人才;河北省中醫(yī)藥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委員;河北省針灸學會理事;《中醫(yī)藥與亞健康》雜志編委。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師從河北中醫(yī)藥科學院曹東義教授。參加省級科研課題一項,參編著作6部,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脈、辨證、辨體質相結合,善用經方。主要從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腫瘤的研究與治療工作,對多種慢性病和亞健康人群的體質調護與康復積累了較多經驗。http://www.ynjkcy.com/
                  祝賀張海濤講述《中醫(yī)基礎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了中醫(yī)理論這門課將要講述的基本內容。

                  中醫(yī)認識人體,研究健康與疾病,都有理論指導,我們這門課就是“基礎”內容,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先生幾年前主編、出版了一本《中醫(yī)基本理論》,也是講述中醫(yī)的指導理論。幾千年來的中醫(yī)人員,依靠這些理論指導,把具體的經驗、方藥串聯(lián)起來,稱之為“理法方藥,完整一套”。

                 但是,一百年來,中醫(yī)的指導理論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都不被當做“科學語言”,余云岫《靈素商兌》首先進攻中醫(yī)的指導理論,說中醫(yī)理論“陳腐玄虛”,攻擊中醫(yī)的治病經驗“偶合幸中”。
                 因此,所謂“中醫(yī)科學化”,就應運而生,是為了取消陰陽五行。很多“中西醫(yī)結合”,也是以西醫(yī)為標準的做法。
                 如今“廢醫(yī)存藥”、“廢醫(yī)驗藥”,仍然甚囂塵上,就是要取消中醫(yī)的指導理論。
                 中醫(yī)的理論不能被取消,一旦取消了中醫(yī)理論,中醫(yī)就不能自立了,就不能“中西醫(yī)并重”了,中醫(yī)的復興也就不可能了。

                因此,中醫(yī)復興,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恢復中醫(yī)的“理論自信”。所以,大家一定學好中醫(yī)的基本理論,或者叫“中醫(yī)基礎理論”,因為它很重要,是中醫(yī)的“元神”。
36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9 22:11:28 | 只看該作者
                  “一技之長,空中課堂”
                  今晚(2018年5月9日,周三)將由王秀民主治醫(yī)師開啟中醫(yī)內科學講解的新篇章,感謝各位同門的聆聽。
                  本次課堂分為兩部分:
                  一、中醫(yī)內科學的考試心得,眾所周知,中醫(yī)內科學是中醫(yī)“學以致用”的核心課程,也是醫(yī)師資格考試以及職稱考試的重頭戲,
                  因此我首先想和各位同仁就考試的心得體會作一個深入的交流和溝通。
                  二、中醫(yī)內科學的總論。               
                 重點講述中醫(yī)內科學的形成、發(fā)展,特點,辨證論治等內容,
                 敬請期待王秀民的講述,分享精彩內容。http://www.ynjkcy.com/
                 祝賀王秀民講述《中醫(yī)內科》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走近中醫(yī)內科教材,介紹學習這門課程、掌握有關知識點的要領。
                 內科,也就是《周禮·醫(yī)師》所說“疾醫(yī)”,是“大方脈”,運用理、法、方、藥解決臨床問題的重要方法。
                 內科開創(chuàng)的歷史很久遠,逐漸發(fā)展,不斷成熟,也把中醫(yī)各種診治疾病的理論與技術,在這個領域之中充分呈現(xiàn)出來。
                大眾對于中醫(yī)的認識,或者衡量一個中醫(yī)的水平,也主要看他的內科水平,婦科、兒科,也是內科的延伸。
                因此,歷代著名中醫(yī)學家,大多都是內科學家。
                當然,古代分科不像現(xiàn)在這樣細致與繁雜,更能體現(xiàn)整體觀念。
                現(xiàn)在按照“碎片化”的研究思路,很多用疾病命名的“科室”,越來越多,讓很多到醫(yī)院看病的患者,不知道跑到哪一個科室是才好;
                醫(yī)生也經!皶\”,或者“轉科”;在醫(yī)學構筑的醫(yī)學叢林里,很多人迷茫、無奈,悲哀。
                因此,社會呼喚“全科醫(yī)生”。
                當然,也有一些“專家”,對于過細分科,樂此不疲,還說“分科越細”,學術越發(fā)展,“越科學”。
               看病難,看病貴,也許因此而逐漸加重。

               回歸中醫(yī)原創(chuàng)思維,就是盡量要用“大方脈”的方式方法,突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一攬子解決患者的問題,大道從簡,道法自然。
36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12 06:56:1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0日,周四)晚上,由劉敬章為大家講述《方劑學》。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方劑的組成原則,劑型變化,以及方劑的變化規(guī)律,如何做到根據(jù)病情靈活化裁,也就是學習張仲景提倡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以麻黃湯為例,說明學習方劑時如何與經典密切結合,為何要讀經典,讀經典的重要性。

                    我們一起期待,劉敬章帶給大家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賀劉敬章講述《中醫(yī)方劑學》成功!
                    方劑學的重要性,歷代都有人論述,祖?zhèn)髅胤,經典名方,突出的都是方,而不是“藥”?br />
                    有的人甚至絕對化地看待方劑的重要性,說了中醫(yī)治病,用方“不用藥”,這固然不準確,但是讓人們認識到方劑的價值,至今仍然有經方派,經方熱。

                    歷史上的不同流派,雖然說的是學說和理論,但是大多都落實到具體的方子上。

                    沒有方劑支撐的流派,很難傳承。
                    在中西醫(yī)并存,并重,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西醫(yī)治病追求單一靶點,很少顧及復方,復方是它們無奈的原則而不是最高追求;中醫(yī)追求復方,雜合以治,復方是一個高境界,單味藥是早期不完善的初級階段,也有時是“復方時代”保留下來的特殊情況。

                   “單方一味”,也被賦予復方的價值,被看成是針對復雜病機的救急措施。

                   方劑不可忽視,于此可見一斑。
36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12 06:59:38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由劉敬章為大家講述、輔導《中醫(yī)診斷學》的有關內容。
                   中醫(yī)的診斷學,是運用中醫(yī)理論,診察疾病,判斷病情,發(fā)現(xiàn)病機,判斷病性,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中醫(yī)臨床之中瞬間就完成了,中醫(yī)把望診、聞診、問診、切脈診斷,根據(jù)難易程度分別稱為“神、圣、工、巧”,在四診                        中極為推崇“望而知之”,把很多人視為很神秘的摸脈,放在最后,說它是“巧”。
                   四診在臨床之中,經常是交叉進行的,也是很快就完成了的一項工作。但是,做成課程講述,卻可以分解為很多環(huán)節(jié),有很多相關的             內容和知識點,也是各種中醫(yī)考試、考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讓我們一起期待,劉敬章帶給大家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賀劉敬章講述《中醫(yī)診斷學》成功!
                   中醫(yī)的診斷,與西醫(yī)不一樣,它不是為了發(fā)現(xiàn)病灶,而是側重于研究身體患病之后的整體狀態(tài),中醫(yī)說的氣色、精氣神,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外在表現(xiàn),都是整體狀態(tài)的外在表現(xiàn),有了這些基本資料,就抓住了戰(zhàn)勝疾病的根本,是為了“扶正祛邪”,調理陰陽,暢通氣血,恢復臟腑功能,也就是依靠患者自身的恢復能力,達到健康的目的。不是“介入”,不是依靠外力“干預”,是努力挖掘“內在衛(wèi)生資源”。
因此,中醫(yī)的診斷,雖然不用“各種先進儀器”,卻能準確把握治療疾病的關鍵因素。
                  “各種先進儀器”都不能發(fā)現(xiàn)人體的“自我感覺”,不知道患者是否饑餓?氣短?心慌?乏力?失眠?手足是否發(fā)涼、怕冷?有無口干、便秘?是否腹脹?有無頭暈、心煩?這些嚴重影響生命質量,表征健康的數(shù)據(jù),離開了人體的自我感覺,儀器“再先進”也是無用的擺設。

                 “人貴有自知之明”,離開人的感覺談健康,就不可能“精準”,不管它帶著多少光環(huán),有多少大獎、論文做支撐。
“以人為本”,在醫(yī)學上,就應該是“以病人為本”,而不是“以儀器為本”。

                  中醫(yī)的四診,正是一個“君子善假于物”的軟技術,高級技術,絕對不要輕易否定。
                  中醫(yī)的四診,學習的過程雖然可以很短,但是“歷練的過程”很長,很多人行醫(yī)多年,仍然“心不精脈,常常失之”。
                  要想成為高明的中醫(yī),做“蒼生大醫(yī)”,就必須精通《中醫(yī)診斷》。
36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12 21:44:23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2日,周六)晚上,由澳門針灸學會理事長,世界中聯(lián)一技之長副會長張俊青講座,探討針灸學術的源頭。他講座的題目是:《針灸學術的形成與流變》,簡要介紹針灸學術的形成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文化源于人類活動,針灸治療源于古人對宇宙自然與生命的深刻體悟。

                 將這些體悟整理記錄成為后世最主要的針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后世的醫(yī)家都是以這三部經典著作為理論依據(jù),運用于臨床治療,日積月累,形成了不同的針灸學術思想體系與學術流派。

                因此,在講座中將分別簡要介紹三部經典著作的針灸學術成就及其對后世針灸學術流派的影響,以及后世針灸學術流派的簡要介紹,以期讓學習針灸者對于針灸學術有一個基本了解。

                我們一起期待,張俊青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賀張俊青講述《針灸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針灸學術形成過程之中的幾部重要著作。
               毫無疑問,針灸學的原理,奠基于中醫(yī)的經典之中,傳承幾千年,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醫(yī)生診治疾病的實踐,這是不爭的事實。

               針灸的原理,與拔罐、按摩、刮痧一樣,不是簡單的物理療法。
               它們共同的根脈,是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貫穿著中醫(yī)的獨特理念,也就是內在的臟腑有病,可以在遠離病灶的肢體、體表的穴位進行治療,就能“施治于外,神應于中”,不需要到里邊去治療。

              切開人的身體的“外科手術”,它不是外治,而是“內治”,不會外治,所以才切開肌膚,進入體內去治療。所以外科手術,是“內病內治”思想指導下的技術。
              所謂切除病灶、靶點治療,都是“內病內治”的思想,是必須在病變的部位、分子靶點起作用,不能在“遠離病灶的肢體上進行治療”。
              因此說,中醫(yī)的針灸,用著獨特的學術原理。

             美國所謂“干針”,實際上運用的是針灸的理念、器具,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干針”的外衣,侵占了中醫(yī)的知識產權而已。
             “干針”應該與“水針”相對而言,應該在臀大肌、三角肌上針刺,用注射針頭而不吸液體,但是,它沒這樣做!皳Q一個馬甲”,侵占了中醫(yī)針灸的利益。
              因此,學習中醫(yī)的技術,離不開中醫(yī)的學術原理。
              不要盲目創(chuàng)新,不要輕易標榜自己如何與古人不同,沒有了深厚的根基,就成了“墻頭草”。

37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5-13 22:05:00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3日,周日)晚上,由王紅霞主任講述《中醫(yī)內科學》,她從“不寐”診治要點談應考準備和技巧。

                    不寐這個病,自古就是常見病,《內經》《金匱》等經典名著論述過它,很多醫(yī)家探索過它的病機和診治規(guī)律。

                   《中醫(yī)內科學》教材如何論述不寐?它的診治要點如何把握?

                   我們一起期待,王紅霞主任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賀王紅霞主任講述《中醫(yī)內科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不寐”的診治要點。
                  “不寐”就是西醫(yī)所說的“失眠”,很多人有這樣的病癥,西方醫(yī)學主要靠各種“安定”維持睡眠,各種安定的共同特點是抑制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說這個病只和大腦皮層有關系。
                  中醫(yī)不是這樣看問題。
                  《內經》認為人的形神是一體的,五臟都是“五神臟”。睡眠與營衛(wèi)巡行有關系,與人體的精血、飲食都有關系,因此,老人“晝不精夜不暝”,飲食不當“胃不和臥不安”。
                 張仲景認為熱繞胸膈,可以心煩不寐;“虛勞虛煩不得眠”,也很多見;百合病“欲臥不得臥”;痰濁壅肺“但坐不得眠”;不寐的原因多,治療方法也很多,都需要辨證論治。
                 《中醫(yī)內科學》對此,也有總結和歸納,大家臨床可以參考,考核、考試的時候,尤其應該重視這本教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7 05:52 , Processed in 0.0629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